【不要回应“恶意”】主题班会-教案

第1页 / 共11页

第2页 / 共11页

第3页 / 共11页

第4页 / 共11页

第5页 / 共11页
试读已结束,还剩6页,您可下载完整版后进行离线阅读
【不要回应“恶意”】主题班会-教案-教务资料网
【不要回应“恶意”】主题班会-教案
此内容为付费资源,请付费后查看
9.919.9
立即购买
您当前未登录!建议登陆后购买,可保存购买订单
付费资源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《不要回应“恶意”》主题班会恶意语言是“情绪垃圾”,谁接谁倒霉,咱不接!教学背景在当前班级日常学习生活中,恶意语言引发的小摩擦频发,具体表现为部分学生使用酸溜溜的话语质疑他人作业真实性(如“作业写这么好,肯定抄的吧”)、拿同学缺点开玩笑、传播不实谣言,且不少学生在遭遇此类恶意语言时,会本能地冲动回应,如回骂、辩解甚至发生肢体冲突,不仅破坏班级和谐氛围,还影响同学间的人际关系。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来看,此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初期,自我意识较强但情绪调控能力不足,大脑中负责情绪反应的“杏仁核”易被激活,而负责理性思考的“前额叶”尚未发育成熟,面对恶意语言时难以冷静处理,容易陷入情绪漩涡。同时,部分学生对恶意语言的认知存在偏差,要么将他人的恶意评价当作事实,产生自我怀疑:要么认为不回应恶意就是“怂”,进而选择以攻击性方式应对,导致矛盾升级。此外,班级中尚未形成抵制恶意语言的良好氛围,部分学生缺乏应对恶意语言的有效方法,亟需通过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和处理恶意语言,提升情绪管理与人际交往能力,维护健康的班级环境。教学目标(一)认知目标帮助学生清晰认识恶意语言的本质,明确其并非正常交流话语,而是带有攻击性的“情绪武器”,了解酸溜溜型、故意挑事型、贬低打压型、阴阳怪气型等常见恶意语言类型及戳痛处、贴标签、激将法等套路。让学生明白遭遇恶意语言时,问题多源于对方(如心理不平衡、情绪宣泄、刷存在感等),而非自身过错,避免将恶意评价等同于自身事实,纠正认知偏差。(二)能力目标使学生掌握“三不”原则(不理睬、不争论、不报复)及物理隔绝+深呼吸、平淡“哦”+转移话题、万能“谢谢”法等不同层级的应对恶意语言的方法,能在实际遭遇恶意语言时灵活运用,减少冲动回应。提升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,学会在面对恶意语言时通过深呼吸、合理发泄等方式平复情绪,避免被情绪左右,同时增强辨别特殊情况(如长期霸凌、威肋)的能力,掌握向老师、家长求助的正确方式。(三)情感与态度目标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10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
    暂无评论内容